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

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,今年內預測最亮的彗星「麥克諾特」彗星,已經進入適合觀察的時機,這個彗星會在7月2日通過軌道近日點,預測最大亮度可達2~3等,不過可惜地球上觀看這顆彗星,因為彗星離太陽非常近,不易觀察,對臺灣地區來說,最佳的觀測時機是在過近日點之前,5月到6月25號期間的凌晨天亮前。
根據天文學者的計算,「麥克諾特」彗星2010年7月2日通過軌道近日點時,距離太陽僅0.405AU,相當於6075萬公里,預測最大亮度可達2~3等,預期是今年中最亮的彗星,而最新觀測報告,這顆彗星亮度現在已達7.5等,彗髮直徑約9角分,大致呈對稱的圓形,利用雙筒望遠鏡或口徑5公分以上的小型望遠鏡即可觀察,彗尾部分,最近開始漸漸明顯,不過還是需要利用長時間曝光的攝影方式,才能將彗尾呈現出來。目前彗星位在雙魚座的子魚和仙女座之間,向英仙座的方向移動,約於凌晨1點20分,從東偏北方升起,到6月中旬之後,彗星會抵達英仙座,這個時候亮度預估約5等,在天氣清朗,沒有光害的地方,視力佳者或許以肉眼就可瞧見這顆彗星,預測最大亮度可達2~3等,預期是今年中最亮的彗星,不過可惜地球上觀看這顆彗星,因為彗星離太陽非常近,不易觀察,而對臺灣地區來說,最佳的觀測時機是在過近日點之前,5月到6月25號期間的凌晨天亮前。

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

研究:小酌者較健康 但非酒精之功

一項有關酒精跟心血管關聯的研究顯示,小酌者的確比狂飲者或禁酒者還要健康。


不過研究人員認為,每天喝個1、2杯葡萄酒或等量酒精,並不會讓人更健康。比較可能的是,小酌者的生活方式比較健康。


巴黎慈悲醫院(Hopital de la Pitie)的領銜研究員韓瑟爾(Boris Hansel)說:「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的說法太過頭了。」


他對法新社說:「我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喝酒。但是我們應該停止用健康理由來合理化喝酒行為。」


先前研究顯示,適度飲酒可以降低心臟問題、紓壓,甚至延長壽命。


  酒精所含的部分化學物,被認為能延緩動脈硬化。而在動物實驗也發現,酒精(尤其是紅酒)中的抗氧化劑白藜蘆醇(resveratrol)除了提高抗病毒療效,也有助於抗老化。


這些林林總總的研究結果,都導致各界廣為相信慨然喝個幾杯有助健康。


這或許是真的。但是到目前為止,沒有任何實驗或醫學研究能夠把小酌兩杯跟健康之間劃上等號。


為了進一步調查,韓瑟爾和同仁深入研究,
1999年到2005年間在大巴黎地區做過健康檢查的15萬人的健康資料。


這15萬人平均年齡47歲,研究人員把他們分成4類:滴酒不沾者、少量喝酒者、適量喝酒者和重度喝酒者。


「少量喝酒者」的定義為每天酒精攝取量少於10克的人。以純度12%的酒類來說,大約是1杯(12毫升)的量。每天喝個1到3杯,被歸為「適量喝酒者」。


「滴酒不沾者」這個類別排除了戒酒者,以確保該組特性的統一。因為戒酒人士改變飲酒習慣後,往往仍有健康問題。


就全面而言,屬於中間2個類組的人士,得分都高於極端的另外2個類組,不論是身體質量指數(BMI)、膽固醇與血糖指數、心血管疾病、心律、壓力、憂鬱指數等等。


問題是,中間2組人在跟飲酒無關的其他範圍,分數也都比較高,比方說心理活動指數,特別是社經條件方面尤然。


韓瑟爾說:「沒有道理主張某人的社會或專業地位跟喝酒有關。」


他說:「我們所見,事實上是喝酒適量的人,生活型態也較健康。」


  換句話說,按劑量飲酒只能算是較健康的「指標」,要歸因於完全不同的因素。


例如,喝酒有淺嚐即止的本事,可能部分原因來自基因。


他說:「這可能顯示他有能力處理上癮問題─畢竟一開始喝酒,就很容易酗酒。」


這項研究也提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,喝酒明顯對心臟疾病有益之說,可能是誤解研究數據,同時又沒有把其他影響因素納入考量,導致這種幻影之說。


他表示,不論如何,很清楚的一點就是以保護心血管為理由推銷喝酒,實在言之過早。

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

口服化療藥 抗癌不必綁在病床

癌症化療常令患者退避三舍,不過,隨著口服化療物納入健保給付,部分大腸癌患者發現,化療的痛苦大幅減少,還可以邊抗癌邊工作,不必綁在病床上忍受傳統化療副作用。


吳小姐去年5月發現大腸癌第3期,她今天說,開完刀之後的第1次化療,整整48小時掛著點滴注射化療藥,出院時,五臟六腑非常不舒服,沒有體力工作。她和醫師商量,後來的治療改用口服化療藥,整個情況才改觀。


民國59年次的吳小姐是肚皮舞老師,在化療經驗調查發表記者會上,以舞蹈展現抗癌成果。家人無人罹患大腸癌,她是因血便及腹痛,輾轉就醫檢查才發現罹癌。她提醒國人注意大腸癌威脅,癌症病患不要怕化療。


診治吳小姐的中國醫藥大學,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自諒指出,院方今年3,4月間對200名3期以上大腸癌病人的問卷調查發現,約有1到2成的受訪患者在化療時想半途而廢,近半數想縮短原有的住院化療療程。


陳自諒說,患者怕癌症,但對化療猶豫不決,想積極化療卻怕半途而廢,想挽回生命又怕化療毀了生活品質,這3個矛盾心理,都是基於害怕傳統住院化療針劑的副作用;一旦改變化療藥物及治療方式,9成以上病人都能完成療程。


健保已將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列為轉移性第3,4期大腸直腸癌給付項目。陳自諒表示,最新研究顯示,這類患者每天服用capecitabine,外加每2週門診注射鉑製劑,半年療程的抗癌效果,不亞於住院注射化療針劑與鉑製劑。


吳小姐以親身經驗說明,改用口服化療藥後,除每2週回醫院報到外,日常生活一如往常,繼續當肚皮舞老師,許多學生都不知道她是癌症病人。